1.0.1为了贯彻执行国家节省能源的政策,改善我市公共建筑的热环境,提高冬季采暖、
夏季空调的能源利用效率,依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68,并结合我市建筑气候、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和旅游建筑类公共建筑的建
1.0.3公共建筑的建筑、热工和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必需实行节能措施,在保证室内
1.0.4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
透过玻璃(或其它透亮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
建筑外墙面上的窗和/或透亮幕墙的总面积与建筑外墙面的总面积(包括其上的窗和
表征材料层阻挡导热的力量的一个参数,表达式为R=δ/λ(m2?K)/W,其中δ是材料层的厚
10年的资料中选取一年各月接近30年的平均值作为典型气象年。由于选取的月平均值在不
在额定工况下,空调、采暖设备供应的冷量或热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
2.0.9遮阳系数(SC)shadingcoefficient通过窗户投射到室内的太阳辐射量与照耀到窗户
系指为削减夏季由太阳辐射和室外空气形成的综合热作用,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防止
2除对室内相对湿度具有特定要求的场所,室内热环境的掌握指标中,不对室内相对湿度
3.0.3公共建筑主要空间人员设计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3.0.3的规定。
4.1.1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应考虑冬季利用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建筑透亮部分
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南偏东30°至南偏西30°范围内)。
4.1.2充分利用本地区夏季的主导风向及特别地形环境气流,组织和制造良好的建筑自然
通风环境。建筑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但必需处理好南、北
4.1.1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充分考虑重庆市地理气候环境,有效地防止滑坡、山洪及
4.2.1外墙、屋面、底面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分隔采暖空调和非采暖空调房间的隔
墙和楼板的传热系数K应符合附录A中的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
在内的平均值Km。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的热阻R应符合附录A中的规定。围护结构的保温隔
2.屋面、外墙的外表面宜采纳对太阳辐射较低,对对低温长波辐射率较高的浅色材料。
3.屋面宜采纳各种不同构造形式的隔热保温措施,如倒置式屋面,种植屋面。不上人的平
屋面可采纳有隔热保温基层的通风间层屋面,架空通风间层的风道长度不宜大于 10m,间
4.对于框架结构建筑,宜采纳轻质墙体材料作填充墙,应考虑框架结构产生热桥因素的影
5.地面、地下室外墙的面层宜采纳蓄热系数小的材料,应采纳良好的保温防潮措施,地面
面层宜采纳微孔吸湿材料,在与外墙接触的周边垫层内,铺设宽度不少于50cm的保温材料。
4.2.2 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位均应进行保温处理,以保证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
4.2.3 建筑外窗(包括透亮 幕墙)面积不宜过大。各个朝向窗墙面积比不应大于 0.70。
窗的传热系数K 应符合附录A 中的规定,当窗墙面积比小于0.5 时,玻璃或其它透亮 材
4.2.4 外窗(包括透亮 幕墙)宜采纳外遮阳措施。玻璃等透亮 材料的遮阳系数 SC
3.当窗墙面积比小于0.5 时,玻璃或其它透亮 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
4.2.5 天窗的面积不应大于建筑屋顶总面积的5%,其传热系数K、玻璃(或其它透亮 材
建筑中庭透亮 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建筑屋顶总面积的10%,其传热系数K、玻璃(或
其它透亮 材料)的遮阳系数应符合附录B 的规定。建筑中庭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必
4.2.6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 30%;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相关设
4.2.8 外窗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 中规
4.2.9 透亮 幕墙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 中规定
4.3.1 当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不能全部满意第4.2.1、第4.2.3、第4.2.5 条的规定时,
4.3.2 权衡推断法首先计算参照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全年采温和空调能耗,然后计算所设
计建筑在相同条件下的全年采温和空调能耗,假如所设计建筑的采温和空调能耗小于或等于
4.3.3 参照建筑的外形、大小、朝向以及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与所设计建筑完全全
都。当所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大于第4.1.3 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每面外墙都应按某一比
例缩小,使体形系数符合第4.1.3 条的规定。当所设计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大于第4.2.3 条的规
定时,参照建筑的每个窗户(或每个玻璃幕墙单元)都应按某一比例缩小,使窗墙面积比符
4.3.4 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完全符合第 4.2.1、第 4.2.3、第 4.2.4、
4.3.5 所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采温和空调能耗的计算必需根据附录B 的规定进行。
5.1.1 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需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冷负荷计算中计算新
风量所采纳的人数值,应按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24 的规定执行。
1.建筑群采纳集中的冷源和热源时,每栋公共建筑及其冷、热源站房,应设置冷、热量计
5.3.1 采纳集中式空气调整系统时,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整区,
5.3.2 采纳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时,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整区,
5.3.3 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密度变化大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湿度掌握的空气调整
1.同一个空气调整风系统中,各空调区的冷、热负荷差异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
5.3.5 设计变风量全空气空气调整系统时,其组合式空调机组应采纳变频自动调整风机转
5.3.6 设计定风量全空气空气调整系统时,应实行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
同时宜设计相应的排风系统。新风量的掌握与工况的转换,宜采纳新风和回风的焓值掌握方
当一个空气调整风系统负担多个使用空间时,系统的新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掌握。即依据室内CO2 浓度检测值增加或削减新风量,使CO2 浓度始终维持在卫生标准
5.3.9 当采纳人工冷、热源对空气调整系统进行预热或预冷运行时,新风系统应能关闭;
5.3.10 建筑物空气调整内、外区应依据室内进深、分隔、朝向、楼层以及围护结构特点等
因素划分。内、外区宜分别设置空气调整系统并留意防止冬季室内冷热风的混合损失。
5.3.11 对有较大内区且常年有稳定的大量余热的办公、商业等建筑,宜采纳水环热泵空气
5.3.12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新风应直接送入各空气调整区,不应经过风机盘
5.3.13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依据房间负荷对风机盘管选型时,应按风机盘管
5.3.14 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存在较大发热量、或者吊顶空间较高时,不宜直接从吊顶
5.3.15 建筑物内设有集中排风系统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排风
1.送风量大于或等于 3000m3/h 的直流式空气调整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大于或
2.设计新风量大于或等于 4000m3/h 的空气调整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大于或等
5.3.16 有人员长期停留且不设置集中新风、排风系统的空气调整区(房间),
1.粗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50Pa(粒径大于或等于5.0μm,效率:80%>
E≥20%);
2.中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80Pa(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效率:70%>
E≥20%);
5.3.18 设计全空气空气调整系统时,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对所选用的组合式空调机
5.3.19 空气调整风系统不应设计土建风道作为空气调整系统的送风道和已经过冷、热处理
后的新风送风道。假如不得已而使用土建风道时,必需实行牢靠的防漏风和绝热措施。
3.当建筑物内有些空气调整区需全年供冷水,有些空气调整区则冷、热水定期交替供应
4.空调系统的供水或回水管的分支管路,宜按同程式方式布置;当供水或回水管的分支
5.系统较小或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时,宜采纳一次泵系统;在确保系统
运行平安牢靠且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和经济性的前提下,一次泵宜采纳变频调速变流量调整
6.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时,应采纳二次泵系统;
7.空气调整冷、热水泵,采纳定流量泵时,一般应至少安装两台并联水泵,其容量一台
9.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 5℃。在技术牢靠、经济合理kaiyun体育全站 Kaiyun登录网页的前提下宜
5.3.22 选择两管制空气调整冷、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冷水循环水泵和热水循环水泵宜
5.3.24 在多台制冷主机并联供冷的系统中,与其相匹配的冷却塔Kaiyun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登录网站宜采纳并联形式,以便在
过渡季或者外界气温较低、室内冷负荷削减,部分制冷主机运行时,利用并联冷却塔,停开
5.3.25 空气调整系统送风温差应依据焓湿图(h-d)表示的空气处理过程计算确定。空气
调整系统采纳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3.26 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体积大于10,000m3 时,宜采纳分层空气调整系
5.3.27 有条件时,空气调整送风宜采纳通风效率高、空气龄短的置换通风型送风模式。
5.3.28 空气调整风系统的作用半径不宜过大。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按下式计算,
5.3.29 应通过具体的水力计算,确定合理的空调冷、热水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并选择水
空气调整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大于表 5.3.29 中的规定
5.3.30 空气调整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
(GB/T15586)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建筑物内空气调整冷、热水管亦
5.3.31 空气调整风管绝热材料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5.3.31 的规定。
5.3.34 空气调整区通向室外的大门,除设计为自动门或有专人开启的门外,应设置隔离用
1)当层高小于3m 时,按实际高度计算换气体积;当层高大于或等于3m,按3m高度计
5.3.36 地下停车库的通风系统与机械排烟系统合用时,宜采纳双速风机。
5.3.38 地下停车库的通风系统的排风系统,宜与机械排烟系统相结合,排风系统风管宜在
车库上部布置,排风风管按干管方式布置,不宜设计大量排风支管;采纳双速风机时,不应
5.4.1 空气调整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宜采纳集中设置的冷(热)水机组或供热、换热设
3.具有充分的自然 气供应的地区,宜推广应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和燃气空气调整技术,
4.具有多种能源(热、电、燃气等)的地区,宜采纳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技术;
5.具有自然 水资源或地热源可供利用时,宜采纳水(地)源热泵供冷、供热技术。
5.4.2 除了符合下列状况之一外,不得采纳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温和空气调整
4.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蓄热式电锅炉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
1.锅炉房单台锅炉的容量,应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热负荷时都能高效运行;
2.锅炉台数不宜少于2 台,当中、小型建筑设置1 台锅炉能满意热负荷和检修需要时,
4.燃气锅炉应充分利用烟气的冷凝热,采纳冷凝热回收装置或冷凝式炉型,并宜选用配
5.4.5 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在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